景区景点

梁祝故里

时间:2014-11-22 7:55:09  作者:  来源:  查看:220  评论:0
内容摘要:梁祝故里...
    据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 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微山县)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陈云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微山县)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女士,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鹏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叶涛先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出土仪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新闻媒体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外国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宜兴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梁祝故里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1500年之久,可谓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究竟发生在哪里,有关他们的故乡籍贯,有多个争议。但是,2000年之初,山东微山县的马坡乡出土的一块“梁山伯与祝英台墓记碑”,成为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乡在微山县之说的有力证据。
    出土的这块碑高1.84米,宽0.82米,上刻有碑文833字。碑文显示,碑立于明朝正德十一年,是当时的工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崔文奎主持而立。原因是当时崔文奎正奉命总督粮储经过微山县。其时,当地的一群文化人士,聚集在梁祝墓前,感于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决定募集资金修缮梁祝墓,筹款立碑记述他们对于梁祝故事的祝愿和向往,同时也让他们的风雅之举得以流传。恰好有朝廷重臣经过微山县,他们也效法古人,请更加知名的朝廷重臣主持立碑之举,以更增加他们立碑的权威性。他们请当地县令向钦差大人表达他们邀请的意思。崔文奎也是风雅之人,做这样成人之美自己亦可传名的美事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事情就这样顺理成章地促成了。
    这块墓碑,是目前全国所有出土的梁祝墓碑中立碑年代最早、主持官员级别最高、碑文字数最多的。碑文的撰写者是当地文化人士赵廷麟,贡士出身,曾经出任都昌县令,当时正退养还乡。碑文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记录了当时在微山湖一带流传的梁祝爱情故事,并以崔文奎的名义将梁祝故事归结为“天理人情之正”,祝英台外出求学“以谢亲忧,笃信好学”,“三年衣不解”,以及最后舍生取义的行为,皆是符合孔孟礼仪和教化的。
  崔文奎毕竟是当时的朝廷重臣,他是一定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争论的,无论故事的发生地还是故事的真伪。因此,碑文中他这样记述自己的判断:“近来访诸故老,传闻在昔济宁九曲村祝君者,其家巨富,乡人呼为员外,见世之有子读书者,往往至贵,显要门闾,独予无子……膝下有女名英台者……冒为子弟……乡党大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以遂平生之愿。”这几句话告诉后人的是,他是在当地经过了一番调查研究之后确认这个故事发生在这里的真实性的,才决定做这个主持人的。
    碑文的后半部分则备述立碑的盛况,也同时表达了当地文人雅士对于故事的羡慕和向往。
    在现在的微山湖一带有一个风俗,似乎也佐证了故事发生在这里的真实性。在这里,梁、祝、马三姓多年以来禁止通婚,这个风俗的用意显然是为了避免悲剧再次重演。当地也从不演梁祝戏,以免后人触景伤情。
    不论如何,关于梁祝故事发生地的争论,都不过是当代人不同的解读方式而已。最重要的,是拂去岁月尘埃之后,梁祝的凄美爱情,能在今天依然鲜活瑰丽。
(本文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
相关评论
评论者:      验证码:  点击获取验证码
微山湖旅游资讯 | | | | | | | | | | | |
微山湖旅游网版权所有 谢绝转载  
Powered by